在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里,宿淑华教授的名字始终与专业、温暖、坚守紧密相连。作为特殊教育系主任、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她深耕特殊教育领域多年,用科研助力教学,用爱心浇灌成长。荣获济南大学“最美教师”称号,对于宿淑华教授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许。她将此视为对全体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的肯定,并愿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与实地工作经验,分享她对教育的深刻体悟。
初心如磐:用生命唤醒生命的旅程
宿淑华教授的教育信条,深深植根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她看来,特殊教育领域的“唤醒”更为深刻,它需要专业、耐心与爱的持久浸润,以唤醒每个特殊儿童内在的潜能,唤醒社会对这群孩子的理解与接纳。
这种唤醒的力量,体现在无数动人的瞬间。她曾用近两个月时间,成功帮助一名情绪低落欲退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并顺利完成学业;她也曾为一个名叫“YY”的智力障碍女孩,花费同样长的时间,反复训练其“叫名反应”,当YY终于清晰地答出那一声“到”,孩子母亲喜极而泣的泪水,让宿淑华教授深切体会到,她的工作远不止于教会一个词、一个动作,而是为整个家庭带去了希望与光明。这些时刻,让她坚信教育是“播下种子”,需要静待发芽,永不放弃相信每一个生命在土壤深处努力生长的可能。
知行合一:在融合与实践中创新教学
作为高校教师,宿淑华教授从未让理论禁锢于象牙塔。她大力创新“基于案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有意识地融合心理学、医学康复、社会学乃至人工智能的知识。在讲授《特殊儿童认知能力训练的原理与方法》时,她的课堂不仅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更让学生到一线特殊教育机构进行真实干预,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同样贯穿于她的实地工作。在青岛崂山实验二小,她与团队并未采用单向的“授课”模式,而是与当地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真实学生为案例,共同评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这种协同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接与双向滋养,成为她教育理念的成功范本。
任重道远:以爱与责任回应时代挑战
面对特殊教育领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以及“科技融合”的浪潮,宿淑华教授的应对之策是“持续学习”与“开放合作”。她积极联结医学界与科技公司,共同探索“教育+康复+科技”的融合路径,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变革。
她深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她向社会公众发出倡议:“请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他们不是‘傻子’或‘怪物’,他们只是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请不要仅仅给予怜悯,请给予平等的尊重和机会。”她坚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份责任感也延伸至研究生培养。宿淑华教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真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研设计与执行能力”与“学术伦理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能力”。在科研道德上,她持“零容忍”态度,重视学术规范教育,并设立严格的过程管理与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她常对学生说:“我们做特殊教育研究,良心是最后的底线。数据要尊重事实,可以不好看,但绝不能造假。”
从用生命唤醒生命的温暖初心,到融会贯通的创新实践,再到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宿淑华教授以她的专业、仁爱与坚韧,完美诠释了“最美教师”的深刻内涵,在特殊教育的园地中,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引导了一位位学生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