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作了题为“大学形态多样化的世界态势与我国大学发展路径的选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王玲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
刘宝存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教学型大学的发端”“柏林大学的创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战后大学形态多样化的世界态势”以及“普及化时代我国大学发展路径的选择”。刘宝存教授在对东西方古典大学的历史进行追溯的基础上,指出古典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萌芽,中世纪大学的职能相对单一,是教学型大学的发端。而19世纪柏林大学的创立,则寓意研究型大学的兴起,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德国大学理念随之产生更为深远的世界性影响,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影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态。刘宝存教授指出,当代社会发展对传统大学发展形态和大学观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二战之后,在政府、市场和大学三方相互作用下,大学职能进一步扩充的同时,大学形态日趋多样化,涌现出了应用科学大学、创业型大学、虚拟大学、全球性大学、都市型大学、产业大学、绿色大学、服务型大学与学习型大学等新的形态。刘教授针对这些新大学形态的内涵、职能、特征和办学模式等进行了阐释。随后,基于对世界大学多样化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刘宝存教授对我国大学进入普及化阶段后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他认为现阶段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各大学力求创新性地探索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逐步实现分层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只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都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最后,王玲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她认为本次讲座信息丰富,紧跟时代研究前沿,具有深厚的本土关怀,对于拓展师生的学科及国际视野有很大帮助,引发师生对于大学多样化发展的更深思考。
专家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国际与比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等著作2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比较教育学科组成员。